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感人之处有许多,我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之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可是妈妈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等"我"恢复时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
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那里写出妈妈再一次的`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几乎是在央求"我",妈妈之所以央求"我"是为了让"我"开心呀!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明白**的话,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因为这里讲了"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
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严重了,这不都是为了我们儿女吗?还有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正体现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么办,根本都没考虑自己,这就是母爱。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说出来吧!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2在本课教学中,我除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外,还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和情感培养。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对文中印象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在新授课上好后,我要学生画出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并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及语言的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例如:有学生说母亲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体现了母亲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么办,根本都没考虑自己,这就是母爱。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可以说出来。最后,让学生透过母亲为儿子所做的小时进行讨论:课文中的母亲是怎样的人?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堂课教学,有满意之处,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课堂上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调动了学生自己自由地解读文本,课堂上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较高。但是,从课的完整性上看,结尾时对“秋天的怀念”的题旨分析略显不足,由于时间关系,在课堂上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生与生之间的对话还不够,还有待于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提高。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3《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母亲逝世后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讲述了自己双腿瘫痪后,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是身患重病的母亲用体贴入微、深沉无私的爱,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从网上观看了窦桂梅老师将这节课的视频,我被窦老师这种语文课堂所感染,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受着爱的教育,用自己的感情朗读着,孩子们就是在与文本对话。我认真的听着,认真的记着,我想让我的课堂也能有这种效果,所以,在整理好教案后,我上了这节课,我带着自己的感情上了这节课。反思执教的过程,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了解背景,走近作者,体会内心。
课前,我布置学生从书籍、网络中,了解史铁生的相关资料。上课伊始,我让学生交流史铁生的有关资料,当学生得知作者瘫痪才21岁时,我马上让学生揣测一下:当一个人的花样年华都要在轮椅上度过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孩子们马上体会到作者有死的念头不足为奇。言语中,孩子们流露出对作者的惋惜与同情。从而为下文感受母爱埋下了情感铺垫。
二、走进文本,感受母爱。
《秋天的怀念》一文主要是通过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描写来刻画形象的。于是,教学本文时,我就从这些细微处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扑”“抓”“忍”动作背后母亲的心情,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对作者那种深沉的爱。抓住“央求”“喜出望外”“高兴”“敏感”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分析母亲心情变化的原因,从而感受到母爱是小心翼翼,母爱是善解人意,母爱是一种担心,母爱是一种坚持,母爱是一种力量……于是学生终于明白,原来母爱就是平凡中的伟大。在课上,我学窦老师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感情送进去,再读,通过多次朗读,孩子们也融进了文本,感情也自然流露。
三、走出文本,学会感恩。
本文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无私和伟大,从而激发他们感恩之心。课文的结尾我安排了这样一个说话的环节,让学生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学生们一字一句的倾诉中,课文的情感目标得到了深化。
在教学中,我除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外.还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和情感培养,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对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见。在课堂上,我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
文中母亲自己重病缠身却隐瞒病情,无微不至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用深深的爱温暖儿子绝望的心,用深深的嘱托帮儿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风帆。我也是母亲,我能体会当母亲面对这残酷的事实,心里是如何的疼痛。可不管命运是如何的曲折,还是要勇敢地面对生活。文中作者通过细节细写,往往就是那么几个小小的字眼儿,却触动了我们情感深处最脆弱的那根弦。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1.让学生在读中受感染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但饱含深情。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对史铁生以及和他的母亲的经历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在课堂上让学生读的时候就很安静,我让他们能有感情地阅读,说明他们看懂了别人的苦难。情感铺垫之后,我继续情感的感染,我慢慢地、带着深厚地情感读了这篇课文,这时课堂上,学生听得很专注。在我营造的这样的课堂气氛之中,我和学生开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读。
2.让学生在说中得感悟
开始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划出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并要小组间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汇报:有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可是妈妈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等“我”恢复时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那里写出妈妈再一次的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几乎是在央求“我”,妈妈之所以央求“我”是为了让“我”开心呀!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明白妈妈的话,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因为这里讲了“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严重了,却还是不告诉儿女,这不都是为了 ……此处隐藏11637个字……解就怎么读。有一个学生从“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中读出母亲内心的痛苦时,我就让他带着痛苦读一读这句话。另一个学生却别出心裁地读出了母亲对儿子那没有说出口的抱怨,我也让她把自己的感受送进去,读出来。她读得别有一番滋味,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记得当时那位女同学的脸上绽放出如菊花般灿烂的笑容。在体会描写菊花的句字时,有人读出了泼泼洒洒的人生态度,我让她泼泼洒洒地读;有人读出了坚强,就让他坚强地读;还有人读出了纯洁、善良的人生,我就让他读出自己的高洁。齐读课文1—3自然段时,我讲了这么几句话:“同学们,这位平凡的母亲啊,用她小心翼翼的动作呵护着儿子脆弱敏感的心,用她朴实无华的语言唤起了儿子生活的自信心,用她全身心的爱,为儿子编织了一个温暖的世界。这样的母亲值得敬重吗?这样的母亲值得怀念吗?好,带上我们由衷的敬重,带上我们深切的怀念,一起来读读这三段话。”学生们读得投入,读得深情,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动了许多在场听课的老师。
不同的朗读预期使语言作品烙上了鲜明的个性色彩。在宽松和谐的氛围里,孩子们各尽所能,在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在读中与人交流、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每一个学生都有切身体会,每一个学生都会真情流露。通过个性化朗读这一媒介,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张扬了自己的个性。
三、读写结合,在综合实践中发展个性。
结合语文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对实现语文课程目标大有裨益。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把课堂前伸、后延,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母爱的格言、诗句,把它们制作成精美的书签,在小组里交流;课后,我把握时机,巧用教材,让学生把涌动在心里的话写下来,可以写给妈妈,也可以写给自己;可以表达对爱的看法,也可以抒发对生命的感悟;可以制成贺卡送给妈妈,也可以出一张以“爱”为主题的手抄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深浅不一。这样的读写综合实践点,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思维是流动跳跃的,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出学生潜在的智慧和灵气。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中得到锻炼,个性也得到了良好发展。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流,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在课堂上真正尊重学生的阅读权利、阅读感受,让他们有足够时间、足够机会阅读文本,阅读的原野就必将绽放出五彩缤纷的花朵,孩子们就能像花朵一般,将最动人的一面绽放。也许那花儿很小很小,既没有牡丹的雍容,也没有百合的高雅,但一定洋溢着天然的童真,个性的光彩。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4《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怀念母亲的一篇精美散文,今天我领着学生一起学习《秋天的怀念》。
当然是第一课时,一般情况下,第一课时就是让学生了解作家及其写作背景,通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今天也不例外,但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时,我抓住了“看花”这条线索,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文所蕴含的亲情。
1、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看花
母亲在我暴怒无常的状态下,决定带我去北海看花。她一心想让我换种心情,走进大自然,忘记自己的忧愁。这是一种心底无私的爱。
2、我答应母亲去看花
母亲总是说让我去看花,我深深的体悟到母亲对我的关爱。我不能再伤母亲的那份真心,所以答应母亲决定去看花。这深深的`隐藏了我对母亲的理解和孝心。
3、母亲不能陪我看花
这其中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内疚和悔恨。更多的是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4、我和妹妹去看花
我决定完成母亲的遗愿,领着妹妹一起去看花。一定要好好的活,在生命的歌唱里,蕴含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怀念。
“看花”在文章中多次出现,它蕴含了整个家庭浓浓的爱和亲情。花盛开着,花香四溢。亲情延续着,久久不息……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5这是一篇特别感人的文章,设计的时候也想走煽情路线,但是课堂效果来看煽情没有煽到位,因此,课堂气氛有些怪怪的。课堂预设的时候就考虑到蜜罐中泡大的孩子,根本没有办法体会史铁生内心的痛苦和苦闷,更别说去理解史铁生母亲当时痛苦的境况,没有感情理解的基础的话,很难把课文中的很多细节部分理解透彻。
针对这一问题,第一课时开头就对史铁生进行了一个详细的介绍,尤其是他的自嘲——“专业生病,业余写作”,也引用了他自己的话来标记他的人生病史,让同学们想象自己也如史铁生一般在最美好的年纪瘫痪了双腿时的痛苦和绝望。从同学们的表情来看,是稍有理解的。但是,当我开始播放范读录音的时候,那一句句发自肺腑的真挚文字和深情的声音根本没有办法把他们带入史铁生的世界,很多孩子觉得句与句之间停顿过长,一颗心老悬着,听到后面就恹恹欲睡了。当我对全文的感情进行一个解剖的时候,说到潸然泪下这个词,有好几个同学学了,很多同学就被逗笑了,前面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因此我有些生气,瞪了笑的同学一眼,他立马捂上了嘴。课后想起这件事情来,我发现我的做法是不对的,孩子是有表演天性的,他的行文很好的诠释了“潸然泪下”这个词,我应该对他的机敏表示称赞,然后再说感情不够真实,这样应该比简单粗暴的表示自己的愤怒要好一些。接下来的内容是让他们自行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多同学不愿意出声,提问时也都沉默着。可能这和他们的心理发展有关系,这个阶段的还是习惯于将自己的想法封闭起来,尤其是女生。因此,我立马决定上晚自习的时候,抽五分钟跟他们聊一聊上课发言的问题,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二课时则是对课文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一些细节描写的地方及其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教他们抓关键词分析理解文意的方法。这一课时基本上是在分析、品读中进行结束的。由于细节分析比较细致,因此品菊和插叙、拓展就留到了第三课时。
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顺畅,同学们也理解了,总觉得这么深情的文字是从孩子们的脑子里过去了,被我肢解成一句一段,反而丧失了它本身的韵味,丧失了文学美。想到这里,就觉得自己是一个杀猪匠了。语文的文学性和它的工具性总是矛盾的两端,我也总是找不准中间的'节点。
如果硬要说教授本课有什么优点的话,应该是其中的人文性表达还算是比较完整,至于同学们的接受程度则是层次不均了;拓展也做的很足,引用了很多史铁生的原句,帮助同学们深入体会母亲对“我”的深爱及“我”对母亲的愧疚和怀念;对菊花意向、文本中的细节描写、重点词句分析比较细致。
当然,缺点也有很多:对教材和学生反应估计不足,没有办法按照预期的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朗读部分本来是亮点,帮助他们理解文意的部分,但是不管是范文还是同学们自己读都表现得不理想;个别点没有讲到,如最后一句“好好活”的深意;学生的课堂反映比较机械,跟我的互动不够充分......
看到了如此多的缺点,以后要深入研习新课标;走入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最主要的是理解他们想要什么;加强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各环节之间设计紧凑,每一步都要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