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轮》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滑轮》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滑轮》教学反思1城区科学综合大联盟在我校举行。我执教的六年级上册《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得到了xx老师的点评,我感觉受益颇多。本节课应该说有成功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总体的课程目标基本完成,学生也通过实验得出了定滑轮与动滑轮的一些特点。但是在细节的处理方面,在课程的生动性等方面有所欠缺。下面我具体说说自己的感受:
一、较为成功的地方
1、课前准备充分。体现在以下几点:
(1)实验器材准备充分。由于我们学校的科学实验室暂时没有办法使用,于是在课前我就把器材搬到会议室,并根据教学的需求,对器材有所调整,确保实验器材使用的最优化,让学生能人人参与到实验中来。
(2)小组分工明确。在本学期开学第一课中,我就每班的各实验小组进行了分工,一般都是6人一组,1名总负责(即组长),2名操作员,1名记录员,2名观察员,在实验中分工合作,确保实验的正常进行。就本课课前我再次强调了小组的团结协作,在课中每一小组都做得很好,秩序井然,分工明确,实验效率高。
(3)课件准备充分。在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并上看了许多示范课,再结合自己的学生情况写好教学设计,根据教学设计做好了内容丰富的课件。本课课件只有几张,但是内容丰富,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还有微课和介绍生活中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应用的视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也是比较集中的,课堂效果较好。
2、实验器材管控好。从课前的实验器材的分发、课中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完后器材的收拾,学生的秩序都很好。 3、旧知的复习到位。本课涉及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这是旧知。在使用前再次复习很重要,于是我就花费了两三分钟再讲清楚使用的注意事项,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实验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不足的方面及改进策略
1、概念的讲解不够清楚。特别是定滑轮的概念,花费的时间太短,一闪而过,学生对于什么是“省力”也理解的不清楚,原因是自己钻研得不够透彻、明白,所以在讲解时也就讲不太清楚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再深入钻研教材,多看书学习,多问问同行,争取自己理解得透彻,才能讲得清楚。
2、让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足。老师一抛出一个问题,就直接叫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导致学生回答不出问题。例如,在提问:“大家认为省力是和什么情况相比省力呢?”这时我就马上要求学生回答,学生根本还搞不清楚问题,所以只有一两个比较聪明的孩子会说,其余的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情况,我应给学生多一点思考、讨论的.时间,让学生交流一下,可能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3、实验设计部分讲的太多。老师讲的太多会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削弱。像本课探究“动滑轮是否省力”这一实验方案,应该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小组讨论,交流补充),老师只要稍作说明即可,不需要铺垫的太多。铺垫太多直接后果就是学生顺理成章地知道了实验如何做的,学生就少了一次自己思考设计探究方案的机会。教师过多地参与设计、提示,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验失去了探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应该让学生从观察思考,猜测,自己设计实验开始,只有更多地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设计去做,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学生汇报实验数据,教师指导不到位。我叫了两组学生上台汇报实验结果,学生都是纵向汇报的,这样动滑轮省力的特点就不明显。在第一个学生汇报时,我就应该及时教他横向汇报进行对比,那样的话,动滑轮省力的特点就一目了然了。再接着第二个学生汇报又更能加深印象,动滑轮的特点就能很好地掌握了。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努力钻研教材,多向名师请教,争取把课上得更好。
《滑轮》教学反思2教学滑轮这一课的时候,我在课上发现许多的问题。我进行很长时间的思考,我想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下面的问题——多鼓励我的学生。学生的在活动研究的过程出现许多的问题,有很多的我没有预料的到的。比如象滑轮的轮槽穿线,使用测力计方法等。我想出现这些的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没有接触过,动手的.能力不好。一开始学生出现这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在这个的时候,老师应该多加的给予鼓励,这样学生就会有兴趣和信心的进行进行探究活动。但是我当时发现学生在我演示了一遍之后,还是没有学会方法,我非常的生气,进而训斥了几个学生。然而这一训斥的后果出现了,学生对于活动就比较的懒散了,没有兴趣进行操作及探究。
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老师我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心态,在心态上进行磨练自己。从而更好的进行学习和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的积极的兴趣。对于学生在活动和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予以谅解和鼓励,这才是比较正确的处理方式。教学和学习,就是学生在错误中,在失误中进行探究,进行学习知识和技能,进行积累经验,进行磨练学习心态,进行提高学习兴趣的。
我想学生在学习中,一些简单问题和事项,他们不会操作或者是不知道,还是因为他们有个别的同学没有认真去听。因此我想在学习中,我要再引导学生进行听的方面进行想法设法的进行引导。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学反思4
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此课教学,同样应让同学分组动手操作,可将原来机械实验盒中的有关器材作为分组实验资料供同学使用。
1、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一边挂着钩码当重物,一边挂上钩码当所用的力。有同学会认为定滑轮费力,因为要用三个钩码的力才干提起两个钩码的重物,教师应对此予以引导,可在两边各挂两个,重物在上,用力在下,说明使用均等的力,也能使重物坚持在一定位置上,从而使两边的力量达到均衡状态,说明定滑轮即不省力也不费力。(假如算上摩擦因素,那还是有些些费力的)
2、在研究“动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当重物只为一个钩码时,重物的重量最好也算上动滑轮的重量,尤其是那种铁质的动滑轮,不然会发生较大的实验误差而误导同学。在这个实验中,钩码数越多,直观认识中的省力效果越明显,甚至有同学在汇报时,能发现用了一个动滑轮后,一般能省上一半的力,予以肯定。
3、此课实验,包括6、7课实验,均需要使用弹簧测力计,因此,教师课前应好好检查一下弹簧秤能否正常使用,不然将极大影响课堂同学实验活动的开展。我在课前准备弹簧秤时,发现20多个弹簧秤居然只有两三个能正常使用,其他的都因螺母松动而导致弹簧脱离,不得不一一拆开进行修复,花了一个中午的时间。还好极早准备极早发现,不然上课时就 ……此处隐藏6708个字……。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
总之,认真的进行反思,就会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能变、能通、能久,从而科学教育教学工作,使科学教育教学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
《滑轮》教学反思14现就本人所做《滑轮》一课谈一些粗浅的反思,供同行们参考.
一,成功之处
1,把课堂演示为主的实验改为学生探究为主的实验.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单靠教师在课堂演示,学生很难体会到这一作用.因此,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读取数据,分析修正,让学生自己得出滑轮特点,在探究中拓展了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精神.这比单纯教师演示效果要好些.
2,对比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
在分析和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时,我先引导学生组装出两种滑轮使用方式,并进行对比演示工作过程,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在学生认真分析观察的基础上给这两种滑轮命名.轻松地区分出定,动滑轮,并使学生体会到叫定滑轮或动滑轮并非是滑轮结构的区别,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暗示学生认识事物要抓本质,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视差异性.
3,层层追问,使结论自然呈现
滑轮组的省力情况是本课的难点之一,为了达到突破的目的,在得出动滑轮省力一半结论之后,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分析提起重物及动滑轮的绳子段数,这为分析滑轮组的绳子段数做了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组装由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分析得出由两段绳子承担物重及滑轮重,得出拉力f= ,此时我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追问:"如果有3段绳子承担滑轮及物重呢 4段呢 ……n段呢 "学生很自然得出拉力f=.继续追问到:"如果忽略动滑轮重及磨擦,拉力f的表达式会是什么样呢 "通过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不足之处
1, 引入缺乏知识的连贯性
尽管用三幅科学漫话,激发了学生学习滑轮的兴趣,但缺乏新旧知识的自然衔接,不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如果结合杠杆的知识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还能为"滑轮是杠杆的变形"做铺垫.
2,低估了学生的日常经验和自学能力
本节课后,我和部分学生进行了交谈,发现同学们的部分观点竟出乎我的意料."老师,像滑轮的结构及能否改变力的方向,我们通过生活经验和自学课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您在这点上不需花费过多时间解释".面对同学们真诚的'目光,我仔细一想,这些闪烁着耀眼光芒的真知灼见,不正是学生对老师的突破啊!由此我领悟到:要把一节课上好,把学生自主求知潜在动力调动起来,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多么重要.
3,忽视了经验知识,更需要理论验证.
定,动滑轮的作用,我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这种直接经历探究过程固然重要,但学生需要的是更为理性的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呢 而恰恰这点被我忽视了.如果能够联系杠杆及杠杆平衡条件,通过做图,从理论上分析,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滑轮的实质,这将对加速经验知识的内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4,课后的困惑
听取评课分析后,我一直在思考: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同时做到课堂的开放与高效两不误
就拿本节课为例,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实事求是的得出了拉力的数据,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对滑轮作用的理解,这是我设计的初衷,但也正是这一点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课堂出现了前紧后更紧的局面,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使教学效果不佳.
新课程倡导开放式教学,要求还课堂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无论哪种学习方式都需要很多时间,偏远贫困地区的实际决定了这段时间会更长,而课堂时间有限,怎样才能找到它们的最佳结合点
另一方面,新理念要求加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及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当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相一致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课堂充满活力,这样必然与有限的课堂时间相矛盾.怎样解决这些现实的教学问题,让我们在实践中一起探索!
《滑轮》教学反思15滑轮这节课的是一节实验探究为主的课型。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组织,指导学生的进行活动探究。指导学习探究定,动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在进行活动的时候,本以为给予演示一遍,动定滑轮及滑轮组的组装方式,学生就会和能够进行组装。因此动定滑轮组装讲的比较简单。但是在学生的操作的过程中,还是发现部分学生总是装不上滑轮。在操作的过程中,还是发现部分的学生的弹簧秤的使用不够熟练的等问题。现在讲问题及措施总结如下
1、学生组装滑轮的问题。
学生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在进行组装器材的时候,要费很大的功夫和时间。在向滑轮进行穿线时候,学生总是不能够将线放入滑轮的槽内。这是由于塑料制作的滑轮质量太小,导致学生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实施操作。当时在课堂上在指导的时候,我就直接的给学生讲解:只要在滑轮的勾上挂上一个钩码,进行配重,就能够比较容易的将线穿进滑轮的沟槽里。并且现场演示给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现在想来,这个操作难点是否放给学生进行解决,不是更好吗。在学生想法解决的过程中,既让他们进行动脑思考,又进行动手操作,而且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一点在给演示学生进行操作的时候,不要进行强调方便的方法,而是演示总是装不上,问学生有什么办法,这样学生进行动脑思考并且试着进行操作实验,最终找出合适方便的方法。虽然这样会使用较多的时间,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
2.学生在使用测力计的时候,操作错误。
他们没有将测力计的勾套到绳子的圈中,而是拴在提勾上。这样测力计当没有示数。有1-2个小组的在进行测量的时候,出现这样的.测力计的使用错误。这样的操作错误,让我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因此在学习斜面的时候已经复习了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在学习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时候学习了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且学生进行操作。然而学生还是出现了这样令人大跌眼镜的错误,实在让人不可思议。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到底出现什么问题呢。现在想来,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是老师少讲,学生多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充分的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总结,这样学生亲身经历的总结的知识就会根深蒂固了。
3.学生小组在进行合作的时候,少数学生不进行合作。
或者是合作分配不合理。比如说,四个人一个小组,两个实验,他们就两个人做这个,另外两个人做另一个,别人做的时候,他在玩,不参与到活动之中。这个方面的问题在某些小组还是存在的。我现在想来这些不参与到活动中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学困生。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探究的习惯,和探究欲望。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还有的小组实验总是被一到二的学生把持着,不让其他的同学参与。我想在学生的合作的要求还有进一步的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