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伊索寓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找准故事的“矛盾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寓言和寓意,并能从中获得教益。2.通过三则寓言的学习,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学编寓言故事。3.激发学生继续阅读《伊索寓言》的兴趣,从中获得更多的智慧。教学重、难点:
认真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狼和小羊》《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狐狸和乌鸦》 1.画面中的这些故事你们熟悉吗? 2.谁来选择其中一则故事简单讲讲。
小结过渡:讲得真不错,这些都是伴着我们长大的故事,也是《伊索寓言》中耳熟能详的篇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走进《伊索寓言》。(学生读题)
二、了解寓言、了解伊索。
1.说到寓言,我知道,很多学生都很喜欢。那你知道寓言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吗?(学生交流后板书:小故事
大道理)
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2.课题中的伊索是一个人,谁能来简单介绍一下。过渡:伊索是编寓言故事能手,他编的寓言就叫——那伊索寓言又是如何通过小故事来说明大道理的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先来读一读《牧童和狼》这则寓言故事吧。
三、学习《牧童和狼 》
1.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两人,第一遍重在正音,第二遍重在思考)2.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指名说)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交流,红字显示
齐读)4.“一贯说谎的人”是指谁?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这牧童一贯说谎?(交流时指导学生体会牧童两次“大叫”的不同情感,并进行感情朗读。第一次读出戏弄的语气,第二次读出着急、惊恐的语气。)
小结过渡:然而,不管牧童怎么叫喊,就是没有人来帮忙。因为——(学生再次齐读寓意)。这就是《牧童和狼》所告诉我们的道理。那下一则寓言《蝉和狐狸》又会给我们一些什么启发呢?
四、学习《蝉和狐狸》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狐狸和乌鸦》里的乌鸦会受骗?而《蝉和狐狸》里的蝉却没有受骗?
2.学生回答
3.教师追问,指导朗读。
(1)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蝉很聪明?(相机理解“别人的灾难”)
(2)谁愿意来扮演一下这只聪明的蝉,读一读蝉最后对狐狸说的那番很有智慧的话。(指名读 齐读)
(3)学到这儿呀,老师有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出示课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英国哲学家罗素
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一个人迅速成长起来。——英国哲学家罗素
(学生齐读)
过渡:都说狐狸很狡猾,但这一次,他却没有能够忽悠得了一只小小的蝉。这真是狐狸家族的悲哀、耻辱。于是,他垂头丧气地往回走,走啊,走啊,不知不觉来到了葡萄架下,这时又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发生了呢?
五、小结: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三则寓言,这三则寓言都出自伊索之口。
1.快速浏览三则寓言,想想三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点?“(结构、内容、人物)2.指名交流。(可结合前面学过的三则成语故事比较着谈。)
3.课件出示: 伊索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大都是同学们熟悉的动物,如狐狸啊,狼啊,驴子啊等等。作者在每则寓言的最后,大都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齐读)
4.师小结:这就是伊索寓言与其它寓言所不同的地方。
六、提供寓意,编写寓言。
1.老师听说伊索寓言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先有寓意,然后,伊索再根据这些寓意,编出一则则简短而又简单的小故事。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寓意,(课件出示 齐读)你想不想根据寓意也来编个小故事?
2.那在编故事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谁来给大家友情提醒一下?(故事与寓意要吻合,故事要有趣、情节要简洁、语句要通顺)
3.学生编写寓言
七、总结:
同学们,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也有人说,寓言是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我们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寓言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内涵。而像《伊索寓言》这样的一本经典书籍,仿佛广阔的森林,仿佛无垠的大海,里面蕴涵着无穷无尽的智慧。课后请同学们一定用心去赏读。
板书:
小故事
伊索寓言
大道理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2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东西。也有人说,寓言是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简单走向复杂,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
2、还记得伊索吗?
师生:一位了不起的寓言家!故事大王!让我们赶快走近他,走进他的寓言故事!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本课三篇寓言故事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简单概括一下每个小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狐狸和葡萄》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牧童和狼》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欺骗村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去帮助他。
《蝉和狐狸》狐狸想吃蝉,变假装赞美蝉的歌声美妙,但蝉看穿了狐狸的诡计,没有上当。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4、今天我们将继续来学习《伊索寓言》看一看每则小故事都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什么道理呢?
二、细读课文,分析形象、领会寓意。
(一)《狐狸和葡萄》
(1)好几次大叫只是想捉弄村民,拿他们寻开心,并不是真的狼来了,所以大叫时一点也不紧张,只是假装害怕而已。
(2)大叫说明牧童真的害怕、着急了。此时他希望村民赶快来把狼打死。
2、面对牧童的两次大叫,村民们表现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生:刚开始村民们“惊慌失措”,后来“喊破喉咙,也没有人前来帮忙”,是因为村民们一开始很信任牧童,担心他的安慰,可是牧童却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这是一种欺骗、撒谎、不诚实的行为,最后村民们以为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在信任他。
4、感情朗读1、2自然段,读出不同的情感。
5、这则寓言故事教给 ……此处隐藏7059个字……生,学生积极发言。
建议:1.给更多的学生机会回答问题。
2.课件中的“点名”应为“点明”。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8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知道这三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能从中受到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从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教学准备:课外阅读《伊索寓言》,了解《伊索寓言》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谈话揭题
1、 板书“寓言”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什么叫寓言吗?课外你们读过或听过《伊索寓言》哪些故事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伊索和他的寓言吗?
2、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伊索寓言》里的三个故事。
二、 初读感知
1、 自由读文,提出自读要求:
(1)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课文的句子;
(2)边读边思考:这三则寓言各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检查自读效果:
(1) 出示词语卡片:
狐狸 葡萄 馋得 酸的 惊慌失措 粪便 戒心
a、 指名读、抢读;
b、 指导“馋”、“慌”与“谎”的写法;
(2) 指名读文,注意指出“狐狸”、“葡萄”中的第二个字的读音是轻声,
(3) 联系读文理解“惊慌失措”、“一贯”、“圈套”、“戒心”;
三、 再读复述
1、 自由读文,试着复述这三个故事;
2、 指名读文,复述故事。
四、 作业布置
1、 每字写两遍。
2、 课后继续读这三则故事,用“||”试着给每个故事分段。
3、 课外朗读《伊索寓言》并写下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感悟,理解寓意
(一)《狐狸和葡萄》
1.课文中哪些词语是描写这幅抓插图上的内容的?
2.“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他”会想哪些办法呢?。
3.用课文里的一个词来说明狐狸想尽办法的结果。此时此刻,狐狸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可他又是怎么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4、齐读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5.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师:学习了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课文下面吧。
1、学生写话
2、学生交流体会。
一、精读感悟《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一)学习《牧童和狼》
1、谁能给大家说一说《狼来了》的故事?(指名说)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牧童和狼》)。
3、默读这则寓言,思考:牧童两次喊“狼来了”村民们反应有什么不同?牧童看到村民们的样子他的反应是怎样的?
4、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5、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6、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寓意的理解
(二)学习《蝉和狐狸》
1、自由读文,思考:这则寓言与《狐狸和乌鸦》一文中狐狸所用伎俩有何异同?蝉与乌鸦表现一样吗?为什么它们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呢?
2、生活中或是电视、其它媒体中听过或看过这样的例子吗?
六、作业布置
1、同学或伙伴之间说说这三则寓言
2、修改读《伊索寓言》心得体会,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继续选读《伊过寓言集》。
附:板书设计
12、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口是心非
《牧童和狼》牧童 :不诚实,罪有应得
《狐狸和蝉》蝉 :善于观察、思考,能识破坏人说好话的欺骗手段,对小人做到“防人之心不可无”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
1. 了解三则寓言故事内容,引导学生赏析理解。领悟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
道理,结合例子,获得效益。
2. 通过对寓言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伊索寓言》的喜爱,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谁能用简洁语言说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内容?
二.精读课文
《狐狸和葡萄》
1. 指导看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体味葡萄的诱人。
2. 一只狐狸看到了,它变得怎样了,又是怎样做的?
“想尽了各种办法”,想象一下,它可能会用什么办法呢?
3. 结果怎样?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4. 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5. 齐读第三段,体会寓意。(可用生活中的事例,加深理解)
《牧童和狼》
1. 默读第1、2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表现?(读后交流)
2. 齐读第1、2段,体会牧童前后“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听后有什
么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类似的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事情吗?
4.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说谎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5.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蝉和狐狸》
1.学生讨论:“圈套”指什么?本则寓言中指什么?
2.细读第2段,思考:怎样骗的?(划出表现狐狸行骗的词语)
3.默读3、4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
4.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
什么?
5.齐读第5 段,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6.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三.总结、1.文章结构:先讲故事,再揭示寓意。
2.感受寓言形象,感悟寄托道理,吸取经验教训。
四、作业:自学《我读书我快乐》。
附: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葡萄:诱人。
狐狸:馋得直流口水——吃不到——酸
《牧童和狼》:
狼没来
牧童:大叫(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大笑(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蝉和狐狸》
狐狸:想吃蝉,设圈套
蝉: 善于观察、思考,存有戒心
(聪明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