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核舟记》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核舟记》说课稿1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的课是《核舟记》。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全文仅400余字。课文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然后,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头和船尾雕刻的五个人物为重点。文章的最后,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数字总计一下,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新课标与教材的整合
(一)新课标与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
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背诵优秀诗文篇章。关于教学,我认为应体现“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二)课文分析
《核舟记》是一篇教读课文,具有一定的说明性,层次清晰、条理清楚,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技艺的高超,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二、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学生经过初一和初二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根据以上情况,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①积累一些重点文言字词,能用现代汉语疏通文章大意。
②把握课文结构,学习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③熟读课文,能背诵一些自认为好的语句。
2、能力目标:领悟雕刻者的巧妙构思,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4、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目标的①、②、③
难点:③
三、教学步骤
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我将教学过程具体确定为课堂导入、整体感知、赏宝、说宝、雕宝五个环节,目的在于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1、学法:自主、探究、合作
2、教法:诵读 点拨
四、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整体感知:
上课开始,通过听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学会断句,为后面一遍又一遍的读做准备,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课堂训练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象直观,易于纠错,其使用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活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积累词语;而且便于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文意,解决学习的重点。同时也为下面的难点突破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文探究:
受中央二台“鉴宝”节目的启发,我在课文探究上,把师生互动的过程分为“赏宝——说宝——雕宝”三步,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锻炼学生合作学习精神。“赏宝”这一环节,是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再深入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诵读课文打下基础。“说宝”环节把过去单纯的翻译课文和背诵该为活泼有趣的抢答形式,克服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介绍核舟时,教师通过投影文字和形象的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第三个环节是“雕宝”,也就是迁移训练,它是作为课后的一种仿写练笔,通过新颖的方式提出来,我想学生会很愿意尝试的。
以上是我在设计《核舟记》时的几点想法,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核舟记》说课稿2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的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四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核舟记》。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全文仅400余字。课文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然后,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头和船尾雕刻的五个人物为重点。文章的最后,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数字总计一下,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新课标与教材的整合(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一)新课标与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学过程 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
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背诵优秀诗文篇章。关于教学,我认为应体现“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二)课文分析
第四册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不仅要学习课文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而且要求学生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核舟记》是一篇教读课文,具有一定的说明性,层次清晰、条理清楚,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技艺的高超,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二、学情分析(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一)知识积累
学生经过初一和初二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二)学生现状
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学习文 ……此处隐藏14230个字……方面的内容?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③ 作者怎样赞美这只核舟的雕刻技艺?
(总分总)
④ 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向我们介绍这只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么目的?
(反映古代艺人技艺的奇巧灵怪)
(强化学生掌握阅读课文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朗读到演示,由动手到讨论归纳,也是对学法的指导。)
(此时完成目标2,3)
7.教师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核舟记》,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一小小的核舟发表一下意见吧!不错,这一小小的核舟的确工艺精美,巧夺天工。实际上我们中华民族的工艺和智慧远远不止这些。(投影更小更精美的微雕作品,如一根头发上的唐诗五百首等)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写上八个大字学无止境,精益求精
(文道统一)
(此时完成目标4)
8.作业
① 熟读全文,背诵二、三两段(进一步巩固目标1,2)
② 就你身边的某一种工艺品,仔细观察后用说明性的文字把它介绍出来。(能力迁移)
③ 分类整理相关词语
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整理归
类。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实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整理分类,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规律,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9.教学小结
本教案提供的是一个运用自主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设计。教学设计注重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间的相互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同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研究,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更好地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文理科的不同特点,同学科不同教材的特点,应因情而异,可以省略或扩展其中某个环节或调整环节之间的顺序。目的是一个,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会自主创新性地学习,从而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附板书:
尝贻余核舟一 (总)
核 ② ① ③
船头坐三人 中轩敞者为舱 船尾横卧一楫
舟 (居左)(居中)(居右)边(分)
鲁直 苏轼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
记 ② ① ③ ② ①
通计一舟 (总)
(这一板书主要想呈现出本文的说明顺序,用①②等标注的是文章中实际说明的顺序,目的是更直观地反映出一种对称美。)
《核舟记》说课稿7一、说教材
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第三单元是事理说明文的区域,共选编了五篇文章,《核舟记》是其中的一篇。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具有浓烈的文学色彩,但有不局限于这些,而是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力图通过一些细节,高度概括地再现当时的艺术氛围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效果。
根据新课标的三维设计思路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及本文的说明顺序。
2、过程及方法:熟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强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为:
1、理解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情各部分的位置,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做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2、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都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用“读、查、译、诵”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再辅以查工具书,同桌互译等方式“读懂”课文。
三、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实际,我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变讲解为主为自学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
㈠、课前准备:
学生运用“读、查、译、诵”的方法预习,教师印发关于作者及作品简介资料一份。
㈡、教学设想:
本文文字比较浅显,结合课文下注释,学生大体可读懂,因此,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对文中的一词多义及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加以归纳。
㈢、导语:
对于“苏轼”大家都比较熟悉吧!谁能对他作以简单的介绍(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老师加以补充)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被人诬陷,次年被贬官到黄州,此时他写了很多著名诗文,以寄托他谛居时的心情,而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再加之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欣赏一下这件工艺品。
(这样导课既介绍了这件工艺品的创作背景,也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印象)
㈣、检查预习情况
1、请几位学生朗读全文。
2、请几位学生翻译课文内容,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与纠正。
3、对文中的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及一词多义加以归纳并投影出示。
㈤、作品赏析,感知雕刻家的精湛技艺。
1、集体朗读课文。
2、思考并讨论。
①、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文层次应怎样划分?
②、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在那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
③、在介绍核舟时,作者使用了怎样的顺序和那些说明方法?
④、纵观全文,王叔远雕刻核舟的技艺“灵怪”在那里?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雕刻家的精湛技艺,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㈥、总结全文
对照板书,让学生回顾全文,接着再齐读一遍课文,最后说:“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事物比较多,把你最熟悉的某一事物,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一下它的有关情况”
㈦、作业布置:
介绍一事物
五、说板书设计:
舟(正面)
船舱(中间)上箬篷,下小窗(16个字)
核舟(主体部分)游览者(船头)佛印右,苏轼中,鲁直左一人仰面啸呼状
记舟子(船尾)一人俯听茶声然
舟[(背面)提名(14字)篆章(4字)]
(这样设计板书,使得学生对课文的说明顺序一目了然,同时,也能体现出雕刻家的“奇巧”)